一、原理
在以上众多治病和保健疗法的基础上,一种通过人体利用电能对人体进行保健和对患者治疗疾病的新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中医体控肾宝养仪。它历经十几年的研究,推广,以其疗效显著,方便实用得到医学权威人士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很多有识之士欲加盟连锁,投身于这项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中。要求学习掌握体控电疗的人和寻求用本法治疗疾病的人日益增加,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已经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学习培训及保健,治疗工作。说明体控电疗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符合中医学理论:经络在人体中具有良导络特性,现在已被科学研究证实,体控电疗就是利用经络的这一特性,电疗师用电流引导,打通经络,使人体达到“通则不痛”,更加健康之目的。
人体本身就有生物电,并存在金属元素和大量的水分,它们相互化合成蛋白质,无机盐,体液等,使人体具备了导电的基础。
无数实例证明此方法既可以美容,保健,减肥,又可以辅助治疗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方便实用,成本低,容易掌握等特点。它把电疗仪器和手针疗法有机的融为一体,是对中医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是人们摆脱药品毒副作用的优选方法之一。
目录
二、面板
配件
三.简单故障排除
1、如仪器指示灯不亮:请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电源线是否接好;电源开关是否打开;保险丝是否熔断。
2、如仪器无输出:请查看正负极部分是否插接完好;输出模式是否正确;输出强度是否调节;时间是否调节;“+”正极,“-”为负极。
3、一组有输出,另一组无输出:用万能表检查两组组导线是否通电,电极片是否完好。或者把两组线重新插拔一次。
4、一组有输出,另一组输出很弱:检查输出弱信号哪一组的功率放大级工作是否正常。首先测量该功率放大级直流工作电压,再分别检查相关元器件,更换变质损坏的元器。
5、按摩师感到电流很强,而患者却无感觉或者感觉很弱:按摩师第一次用该设备,之前没有经过耐电训练,体内经络没有导通,致使电流在体内不能更好的从手指传导出去。
四.使用方法
(1)耐电训练法:
耐电训练是学习中医体控肾宝养仪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耐电量,就无法工作。耐电训练是提高耐电量的有效方法,耐电训练是最艰苦的,需要学员克服恐惧,疼痛,麻木,疲劳等不舒服感,刻苦练习,使自己的耐电量达到一定程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练习或治疗中初学者一定牢记安全第一,要在确定练习环境安全后方可练习治疗,并要养成良好的触电习惯。切记千万不可用双手同时抓握住电源两极,因为一旦握住手会在强电刺激下强烈收缩,越抓越紧,越紧越大(当人体发紧时自身电阻会急剧下降而电源继发强大),当电流超过人的最大耐受量时人而又不能摆脱时则有生命危险。
绝缘物,可用塑料拖鞋,或其它绝缘材料,一切准备好后,练习者高速呼吸,放松心情,先放双手,后放双脚,感觉有了电流自己能适应,再逐渐向中间移动,脚踩得愈重电量愈大,脚踩面积愈大电量愈大。
(2)按摩方法的练习
指点法的练习
指点法是体控电疗中常用的点穴法,常用三指、二指或单指点。因其接触面积小故电流量相对要大,是对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需要刻苦练习才能掌握这种方法。没有良好的耐电力,治疗中就不会出现渗透效果。
把双手放于绝缘木桌上,然后用脚跟慢慢踩,并逐渐加大强度,开始可用三指(食、中、无名指),后用二指指腹(食、中)、单指指腹练习,左右手指交替练习,刚开始练习这种方法会有手指发木、发僵、发麻、微痛的感觉,几天后即能适应。
掌摩法的练习
掌摩法也是体控电疗术中的常用手法,多用于腰背部、胸腹部。练习此法也像练指点法一样,把掌放于一电极片上,用脚踩电极片,压力作到轻而不浮,重而不紧,几天后即能适应。
体控电疗法常用体位:
体位选择原则:医者便于操作,利于取穴,患者安然舒适、安全。
1、双坐位:医生,患者都采取坐势,治疗片各踩一对。此法最为常用,也最方便,经常使用。
2、仰卧位: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此时可用双手抓握治疗片的方式,屈膝踩的方式或绑贴固定在双脚的某个空位(如高血压则放在涌泉穴)或特定空位方式,医生仍然用脚踩治疗片的方式或坐或站于一旁施于各种手法。多用于肚腹、头面、下肢部腧穴的治疗。例如我们在面部美容或乳腺治疗时,可以让患者把电极固定于关元穴上。
3、俯卧位: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手抓或绑贴固定方式接触贴片一端,医生仍用脚踩法一旁施术。此法多用在腰背部及下肢部的疾病的治疗。例如对腰间盘突出时可让患者把电源放于腰椎病灶旁,也可让患者把电极固定于病灶处。
4、第三者介入法:此法多用于儿童,即让儿童的父母接触电源一端,再接儿童,打消儿童的恐惧心理,医生一旁施术,多用于小儿腹泻、近视的治疗。
5、自我治疗法:医生自我治疗的一种方法,医生把电源一端踩于脚下,另一端连接电极片,放于要治疗部位的经络,腧穴自我通电调理。
五、常见病症治疗方法
1.胸胁进伤
1.概述 胸胁进伤是在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扛、抬、搬、举重物,或呼吸不协调时扭转躯干,伤及胸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损伤。俗称岔气。
(1)临床症状
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治疗及手法
(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1)临床症状
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治疗及手法
(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2.腰腿疼痛
1.概述 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脊柱性和非脊柱性两类。前者有单纯性腰椎骶化、脊柱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椎间盘病变及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脊柱肿瘤、结核、骨髓炎等等。后者如前列腺、肾、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疾患,腹膜后肿瘤,脊髓,神经根、干,脊膜的炎症和肿瘤,腰腿动脉供血不全等。
2.治疗及手法 理气活血,疏经止痛。其手法为:
1)双手攘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攘法5~7遍。
2)点按肾俞、腰眼、阿是穴、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
3)揉按腰部2-3分钟。急性腰疼者在反应点进行拨法分筋,理筋,静压和点按法,腰椎变形用牵引按压法矫正治疗。腰间盘突出者,用旋转法或牵引,晃法及扳法。腰肌痉挛者,用屈膝屈髋压按法。骶髂关节损伤,局部应用点拨按法。髋关节障碍者用摇髋法。
2.治疗及手法 理气活血,疏经止痛。其手法为:
1)双手攘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攘法5~7遍。
2)点按肾俞、腰眼、阿是穴、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
3)揉按腰部2-3分钟。急性腰疼者在反应点进行拨法分筋,理筋,静压和点按法,腰椎变形用牵引按压法矫正治疗。腰间盘突出者,用旋转法或牵引,晃法及扳法。腰肌痉挛者,用屈膝屈髋压按法。骶髂关节损伤,局部应用点拨按法。髋关节障碍者用摇髋法。
3.颈肩痛
1.概述 颈肩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由颈部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病变、胸腔上口狭窄及肩关节软组织疾患,引起颈、肩、臂部疼痛,多见于颈椎病、颈软组织损伤、颈肋、前斜角肌综合症,肩部软组织损伤等。中医学认为,经久劳损、营卫不合、气血阻滞,另有外邪入侵,风寒湿相悖,痰阻经络,易引起本病。症状以颈部疼痛,并向枕、肩、臂部放射,颈部僵硬,颈肌痉挛,运动受限,颈后,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内缘、肩胛区可有多处压痛,可触及颈结成索条状物,局部指拨有捻发感,外展时疼痛加重。
2.治疗及手法
(1)宜舒筋正复,活血通络。
(2)手法为揉捏颈肌法,往返4~5遍,按揉颈部、上背部及肩胛内上角,指揉肩胛,掌推肩胛。头颈提摇法,按颈侧扳头法,依次点按脑户、风池、天鼎、缺盆、肩外俞、肩井、极泉、曲池、合谷和阿是穴及临近穴位,在颈部、上背部、肩胛内侧做攘法,反复数次,根据引起肩颈疼痛的病由,加用治疗手法。
2.治疗及手法
(1)宜舒筋正复,活血通络。
(2)手法为揉捏颈肌法,往返4~5遍,按揉颈部、上背部及肩胛内上角,指揉肩胛,掌推肩胛。头颈提摇法,按颈侧扳头法,依次点按脑户、风池、天鼎、缺盆、肩外俞、肩井、极泉、曲池、合谷和阿是穴及临近穴位,在颈部、上背部、肩胛内侧做攘法,反复数次,根据引起肩颈疼痛的病由,加用治疗手法。
4.失 眠
1.概述 失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为主要特征,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稍睡即醒,醒后不能再睡。重者终宵不得安眠,并伴有头晕、脑胀、健忘、心悸等症状,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按中医辨症分析,主要表现为:
(1)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体疲,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苔淡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散。
(3)肝郁化火 不寐,性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弱而散。
(4)痰热内扰 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嚼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
(5)心胆气虚 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
(6)胃气不和 胸闷嗳气,腹中不舒,失眠,口臭嗳腐,大便不爽,苔腻,脉弦滑。
2.治疗及手法受术者仰卧位,闭目,术者以指腹点揉印堂、神庭穴各2分钟,太阳穴1分钟,神门、内关穴各2分钟,均用补法。
(1)肝郁化火 点京门、期门,点揉太冲穴,用泻法,掐大敦穴,使出血少许。
(2)痰热内扰 点按丰隆穴、内庭穴。
(3)阴虚火旺 点揉气海穴、关元穴。点揉太溪、三阴交
(1)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体疲,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苔淡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散。
(3)肝郁化火 不寐,性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弱而散。
(4)痰热内扰 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嚼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
(5)心胆气虚 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
(6)胃气不和 胸闷嗳气,腹中不舒,失眠,口臭嗳腐,大便不爽,苔腻,脉弦滑。
2.治疗及手法受术者仰卧位,闭目,术者以指腹点揉印堂、神庭穴各2分钟,太阳穴1分钟,神门、内关穴各2分钟,均用补法。
(1)肝郁化火 点京门、期门,点揉太冲穴,用泻法,掐大敦穴,使出血少许。
(2)痰热内扰 点按丰隆穴、内庭穴。
(3)阴虚火旺 点揉气海穴、关元穴。点揉太溪、三阴交
(4)心脾两虚 点揉心俞、膈俞、脾俞,点揉血海、足三里
(5)心胆气虚 点百会,用泻法。点揉心俞、膈俞穴,用补法。点按丘墟
(6)胃气不和 以振颤手法点中脘、梁门、大横穴。点揉脾俞、胃俞穴
(5)心胆气虚 点百会,用泻法。点揉心俞、膈俞穴,用补法。点按丘墟
(6)胃气不和 以振颤手法点中脘、梁门、大横穴。点揉脾俞、胃俞穴
5.腹 胀
1.概述 正常人胃肠道存有气体100到150毫升,如胃肠内存有过量气体而感觉腹部胀满时,称为腹胀。主要症状:上腹及全腹胀满感时,嗳气,肠鸣,排气多,腹痛,餐后加重。
2.治疗及手法 治疗原则:行气导滞,理气和胃。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以一手中指端指揉膻中、璇玑穴各1分钟。以两手拇指沿肋间隙进行胸部分推法2分钟。然后中、食指自上向下直推胸骨柄50次。再以小鱼际于胸骨柄往返直擦,以温热为度。
推按中脘、气海穴1分钟,三指摩神阙穴2分钟,顺时针掌摩全腹3~5分钟,拇指按揉内关、足三里、上巨墟、阿庭等穴各1分钟。受术者俯卧位,术者手握拳于脊柱两侧膀胱经从上向下拳推八髑穴止,反复操作3~5分钟。最后以大鱼际擦脾俞、胃俞及八髂穴,以透热为度。
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双手自下而上地搓两胁肋部3~5分钟而结束治疗。
2.治疗及手法 治疗原则:行气导滞,理气和胃。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以一手中指端指揉膻中、璇玑穴各1分钟。以两手拇指沿肋间隙进行胸部分推法2分钟。然后中、食指自上向下直推胸骨柄50次。再以小鱼际于胸骨柄往返直擦,以温热为度。
推按中脘、气海穴1分钟,三指摩神阙穴2分钟,顺时针掌摩全腹3~5分钟,拇指按揉内关、足三里、上巨墟、阿庭等穴各1分钟。受术者俯卧位,术者手握拳于脊柱两侧膀胱经从上向下拳推八髑穴止,反复操作3~5分钟。最后以大鱼际擦脾俞、胃俞及八髂穴,以透热为度。
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双手自下而上地搓两胁肋部3~5分钟而结束治疗。
6.感 冒
1.概述 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是由风邪侵袭人体所致。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烧、全身不适等为临床表现。在全身症状或发烧消退时,呼吸道症状较显著。有的患者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拇指腹点揉印堂穴1分钟,双侧太阳穴1分钟,双侧风池穴2分钟,均用较重的泻法,以微汗为宜,再点揉风池、大椎、风门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2)随症加减
1)鼻塞流涕者,加点揉两侧迎香、鼻通穴,至鼻塞缓解。
2)咽喉肿疼者,掐少商穴,掐鱼际穴,点天突。
3)咳嗽痰多者,加点按肺俞、膻中、太渊、丰隆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4)风寒症,加点肩井、合谷穴各2分钟,用泻法。
5)风热症,加点曲池、太渊、中府、涌泉穴各分钟,用泻法。
6)暑湿症,加点中府、足三里各2分钟,用泻法。
7)气虚症,加点三阴交、太溪穴各2分钟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拇指腹点揉印堂穴1分钟,双侧太阳穴1分钟,双侧风池穴2分钟,均用较重的泻法,以微汗为宜,再点揉风池、大椎、风门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2)随症加减
1)鼻塞流涕者,加点揉两侧迎香、鼻通穴,至鼻塞缓解。
2)咽喉肿疼者,掐少商穴,掐鱼际穴,点天突。
3)咳嗽痰多者,加点按肺俞、膻中、太渊、丰隆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4)风寒症,加点肩井、合谷穴各2分钟,用泻法。
5)风热症,加点曲池、太渊、中府、涌泉穴各分钟,用泻法。
6)暑湿症,加点中府、足三里各2分钟,用泻法。
7)气虚症,加点三阴交、太溪穴各2分钟
7.肥胖症
1.概述 肥胖症是指机体内脂肪过多堆积,超过正常标准20%以上者。中医认为本症与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劳作、脾虚湿盛、痰湿流溢肌体有关。形成体态臃肿,腹部前凸,疲倦乏力,动则气喘、多汗、腰痛、便秘等症。治以健脾化痰,理气宽胸,活血通络为主。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腹依次点揉脾俞、肝俞、大肠俞、肾俞、小肠命、膀胱俞、八铐穴,每穴点按各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手法用力宜稍重,使力透达深部。
(2)局部减肥手法
1)颈部 以拇指腹点揉大椎穴1分钟,用泻法,力度以气串感沿督脉到达尾闾效果最好。点按风池与百会,点按新设穴,点揉到皮肤红润为宜。
2)胸部 仰卧位,术者以三指点按库房、屋翳、膺窗穴,用泻法,以局部微胀疼为宜;依次以拇指点按天池、乳中、乳根穴,每穴半分钟;平补平泻法;点按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3)腹部 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腹点按期门、章门、京门、梁门穴各半分钟,用泻法,要迎随呼吸;点按中脘、气海、天枢穴,用震颤法,旋较强刺激1分钟;点按两侧三阴交穴各1分钟,用补法。
4)上肢 坐位,术者依次点按少冲、内关、劳宫、大陵、少海、神门、灵道、青灵、极泉、天泉等穴,每穴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
5)臀部 侧卧位,以肘尖点按居髎、环跳穴,每穴点按拿分钟,用泻法,强刺激,酸、胀感传到下肢,效果最好
6)大腿部 俯卧位,术者以拇指点按环跳、风市、阳陵泉、伏兔、气冲、髀关穴各半分钟。用逼法。
7)膝关节 仰卧位,双手拇指点按膝眼各半分钟,用泻法。点按阳关、犊鼻、血海、曲泉、梁丘穴各半分钟,平补平遏法。
8)小腿部 拇指依次点按跗阳、承山、承筋、阳陵泉、委中、委阳穴各半分钟,用泻法。
9)踝部 拇指依次点按金门、申脉、什参、昆仑、丘墟、商丘穴各半分钟,平补平泻法。
3.腹部点按穴位时可配合全腹掌摩法,以掌置腹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摩动各72次,腰背部于点穴后可沿膀胱经进行攘法5~7次。推足太阳膀胱经,自上向下5~7遍,最后以拍打法拍打背部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腹依次点揉脾俞、肝俞、大肠俞、肾俞、小肠命、膀胱俞、八铐穴,每穴点按各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手法用力宜稍重,使力透达深部。
(2)局部减肥手法
1)颈部 以拇指腹点揉大椎穴1分钟,用泻法,力度以气串感沿督脉到达尾闾效果最好。点按风池与百会,点按新设穴,点揉到皮肤红润为宜。
2)胸部 仰卧位,术者以三指点按库房、屋翳、膺窗穴,用泻法,以局部微胀疼为宜;依次以拇指点按天池、乳中、乳根穴,每穴半分钟;平补平泻法;点按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3)腹部 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腹点按期门、章门、京门、梁门穴各半分钟,用泻法,要迎随呼吸;点按中脘、气海、天枢穴,用震颤法,旋较强刺激1分钟;点按两侧三阴交穴各1分钟,用补法。
4)上肢 坐位,术者依次点按少冲、内关、劳宫、大陵、少海、神门、灵道、青灵、极泉、天泉等穴,每穴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
5)臀部 侧卧位,以肘尖点按居髎、环跳穴,每穴点按拿分钟,用泻法,强刺激,酸、胀感传到下肢,效果最好
6)大腿部 俯卧位,术者以拇指点按环跳、风市、阳陵泉、伏兔、气冲、髀关穴各半分钟。用逼法。
7)膝关节 仰卧位,双手拇指点按膝眼各半分钟,用泻法。点按阳关、犊鼻、血海、曲泉、梁丘穴各半分钟,平补平遏法。
8)小腿部 拇指依次点按跗阳、承山、承筋、阳陵泉、委中、委阳穴各半分钟,用泻法。
9)踝部 拇指依次点按金门、申脉、什参、昆仑、丘墟、商丘穴各半分钟,平补平泻法。
3.腹部点按穴位时可配合全腹掌摩法,以掌置腹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摩动各72次,腰背部于点穴后可沿膀胱经进行攘法5~7次。推足太阳膀胱经,自上向下5~7遍,最后以拍打法拍打背部
8.头 痛
1.概述 头痛是lI缶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它由多种疾病导致,必须全面分析,才能掌握它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疗。头为清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气之血,皆聚会于此,因此不论外感诸邪或内伤诸不足,皆能引起气血不利、清阳不舒、脉络失和,导致头痛。
2.治疗及手法
(1)外感
1)风寒头痛型主要表现为恶寒头胀,头痛连及后脑,项背板滞,吹风遇寒则病剧,骨节酸楚,鼻塞流涕,兼有咳嗽,舌淡苔薄,脉浮紧。通过点按印堂、太阳、合谷穴各1分钟,用泻法;点揉外关1分钟,用补法;捏拿肩井使微微出汗,分推前额;推前臂三阳经,背部分推法,揉按大椎、阳关法可达到疏风散寒的目的。
2)风热头痛型主要表现为头痛如裂、恶风发烧、口渴、咽痛、小便短赤、面赤红、鼻唇生疮、舌红苔薄、脉弦数。用点揉风池2分钟,大椎穴1分钟,点按合谷1分钟,点揉太渊、涌泉穴爷1分钟,均用泻法,揉太阳、风池法等等可疏风散热。
(2)内伤
1)肾虚头痛 表现为头脑疼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遗精带下、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点揉阿是穴,泻法;点揉肾俞、命门,~5分钟,以透热为度;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用补法;额前分推,按下关法,按百会法,枕后斜推法,背部挤推;揉命门;肾阴不足加摩腰横摩法,肾阳不足加点肋补气法,叠掌按腰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2)痰厥头痛 表现为头痛昏蒙、胸膈支满、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以振颤法点中脘2分钟,点丰隆2分钟,点按内庭穴1分钟,掐厉兑穴均用泻法;四分前额法,推正顶法,按上、下关法,掐地仓法,上腹摩按法,拿肩井法可治疗燥痰化湿。
3)气血不足 表现为头痛目眩,朝重夕轻,过劳则疼痛加剧,精神倦怠,气短无力,面色唇甲无华,畏寒肢冷,饮食无味,舌淡脉细。点揉中脘穴2分钟,用泻法;以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点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分钟,用补法;面部手掐法、头对按法、按百会法、枕后分推法、点按背肋法、背部挤推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4)肝阳头痛型 表现为颞部及头顶部疼痛、烦躁易怒、胸闷肋痛、面红目赤、口苦欠安、舌红脉弦。点揉阿是穴;点按阳陵泉2分钟,用泻法;点按太溪穴1分钟,用补法;点按太冲穴1分钟;掐大敦穴,用泻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5)血瘀头痛型 表现是头痛、头胀,如裂如刺,痛有定处,心烦易怒,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点揉膈俞2分钟,血海1分钟,用泻法,点按膻中穴1分钟,用补法,拨按委中穴2分钟
2.治疗及手法
(1)外感
1)风寒头痛型主要表现为恶寒头胀,头痛连及后脑,项背板滞,吹风遇寒则病剧,骨节酸楚,鼻塞流涕,兼有咳嗽,舌淡苔薄,脉浮紧。通过点按印堂、太阳、合谷穴各1分钟,用泻法;点揉外关1分钟,用补法;捏拿肩井使微微出汗,分推前额;推前臂三阳经,背部分推法,揉按大椎、阳关法可达到疏风散寒的目的。
2)风热头痛型主要表现为头痛如裂、恶风发烧、口渴、咽痛、小便短赤、面赤红、鼻唇生疮、舌红苔薄、脉弦数。用点揉风池2分钟,大椎穴1分钟,点按合谷1分钟,点揉太渊、涌泉穴爷1分钟,均用泻法,揉太阳、风池法等等可疏风散热。
(2)内伤
1)肾虚头痛 表现为头脑疼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遗精带下、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点揉阿是穴,泻法;点揉肾俞、命门,~5分钟,以透热为度;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用补法;额前分推,按下关法,按百会法,枕后斜推法,背部挤推;揉命门;肾阴不足加摩腰横摩法,肾阳不足加点肋补气法,叠掌按腰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2)痰厥头痛 表现为头痛昏蒙、胸膈支满、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以振颤法点中脘2分钟,点丰隆2分钟,点按内庭穴1分钟,掐厉兑穴均用泻法;四分前额法,推正顶法,按上、下关法,掐地仓法,上腹摩按法,拿肩井法可治疗燥痰化湿。
3)气血不足 表现为头痛目眩,朝重夕轻,过劳则疼痛加剧,精神倦怠,气短无力,面色唇甲无华,畏寒肢冷,饮食无味,舌淡脉细。点揉中脘穴2分钟,用泻法;以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点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分钟,用补法;面部手掐法、头对按法、按百会法、枕后分推法、点按背肋法、背部挤推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4)肝阳头痛型 表现为颞部及头顶部疼痛、烦躁易怒、胸闷肋痛、面红目赤、口苦欠安、舌红脉弦。点揉阿是穴;点按阳陵泉2分钟,用泻法;点按太溪穴1分钟,用补法;点按太冲穴1分钟;掐大敦穴,用泻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5)血瘀头痛型 表现是头痛、头胀,如裂如刺,痛有定处,心烦易怒,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点揉膈俞2分钟,血海1分钟,用泻法,点按膻中穴1分钟,用补法,拨按委中穴2分钟
9.发烧(高烧)
1.概述 高烧指体温达39度以上,甚至更高,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前者为病原微生物或病毒引起炎症所致,后者多见于风湿症、中暑高烧症等。中医认为高热是邪正相争的全身性反应,主要见于外感症,亦见于内伤杂症。前者按营卫气血,可分为四类;后者可分为阴虚、气虚、血虚、血瘀、肝郁等五型。
2.治疗及手法 按摩治疗高烧,需先鉴别是否为按摩禁忌症,属禁忌症引起的发烧不可施以按摩,另外,发烧后尽量先送医院治疗,确诊后可施以按摩配合治疗。治疗手法为:取大椎、曲池、尺泽、太冲、涌泉、委中等穴位。手法可用切法、点法、掐法、捏法、揉法、按法、推法、擦法。先切点大椎穴,揉按曲池,掐太冲,捏拿尺泽,掐委中,擦涌泉。手法宜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连治3日如热仍不退,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2.治疗及手法 按摩治疗高烧,需先鉴别是否为按摩禁忌症,属禁忌症引起的发烧不可施以按摩,另外,发烧后尽量先送医院治疗,确诊后可施以按摩配合治疗。治疗手法为:取大椎、曲池、尺泽、太冲、涌泉、委中等穴位。手法可用切法、点法、掐法、捏法、揉法、按法、推法、擦法。先切点大椎穴,揉按曲池,掐太冲,捏拿尺泽,掐委中,擦涌泉。手法宜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连治3日如热仍不退,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10.隔肌痉挛
又称“厄逆”。轻者可短期间自愈,顽固性厄逆可持续数天,也有迁延至数月不愈者,电疗爱过激过激内脏神经,解除膈肌痉挛有奇效。
取穴:人迎、大鼎、 盆、天突、上脘、内关、神门、膈俞。
此症可重点摩北或调整有关腧穴,电疗对隔肌痉挛有奇效。
11.近视
近视主要是由于长期近距离工作、学习环境不良等因素导致眼睛疲劳,眼部血液循环减少,屈光系统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而形成。近视发生时眼血流灌指数和血液流出指数是降低的。电疗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眼部血液循环,增强眼部营养代谢,提高视力,控制发展的目的。
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看不清,裸视力在1.0以下,高度近视有眼底改变,通常应用配镜方法矫正,电疗眼部俞穴,可明显改善症状,疗效显著。
取穴:攒竹、丝竹空、睛明、阳白、四白、承泣、风池、足三里、光明。
12.斜视
视神经萎缩是由视神经炎、青光眼、中毒、肿瘤、脑炎、脑膜炎引起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显著减退,视野缩小,眼底神经乳头苍白,电疗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是本病综合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取穴:主穴:承泣、睛明、肝俞、肾俞。
配穴:足三里、光明
13.耳鸣
患者自觉耳内有各种不同响声,如蝉呜、马达声,环境安静时症状明显,听力减退,中医辩证,肝胆火旺所致耳鸣伴有眩晕、失眠、肾虚所耳鸣伴有头昏花、腰膝酸软。电疗通过对植物神经的调节而消除症状,效果较好。电疗改善耳蜗循环及毛细血管营养供应,消除耳鸣。
取穴:翳风、听宫。
配穴:肾俞、肝俞、合谷。
14.带状疱疹
本病中医称为火丹缠腰龙,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皮肤。患者低热,头痛继而皮肤出现多数丘疹,呈水疱状,沿神经分布,分批发生,多为单侧性,好发于——侧胸、腰、四肢、颜面部。伴有疼痛。一般2-3周内痊愈,极少复发。临床主要对全身和局部对症治疗。电疗对本病效果明显,止痛作用十分迅速。
取穴:而部:同三叉神经痛。胸腰部:胸腰夹脊穴、肾俞、外关、足三里、三阻
15.神经性耳聋
本病是指外界声音不能正常地传到耳内,因神经组织发生变化而使听力下降。特别是对高音听力减弱、任内氏试验阳性,韦伯试验音响偏于健侧、骨传导缩短,常见原因有药物中毒、脑炎、听神经肿瘤、耳部外伤等。本病无特效疗法,电疗可使部分病人获得良好效果。
取穴:主穴:翳风、听宫。
配穴:肾俞、肝俞、合谷
16.阳痿,性功能低下
阳痿指阴茎不能勃起或者勃起不满意。本疗法主要以疏通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督脉,任脉为主,手法为泄,补法。
常用穴位: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志室,上髎,会阴,气海,关元,中极,曲骨,曲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阴谷,蟊沟,神门。
17痔疮
1. 病因危机
痔疮多有便秘或其它原因而引起痔静脉回流受阻,继之扩大曲张而形成。痔疮的发生与便秘,腹泻,妊娠(音:身),饮食及饮酒有关。
1. 病症
有内痔,外痔之分,内痔急易破裂出血,有时排便脱出肛外,形成嵌顿剧痛;外痔在栓塞
时皮下有血块形成,肛门即持续疼痛,排便时加剧,肛外可以看到。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
甚至“十男九痔”和“十女十痔”之说。这是指痔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
3.治疗方法
以疏通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用泄法
操作手法:先疏通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反复做骶部的大肠俞到会阳穴;通任脉,再点刺有关穴位。可以把仪器一级用沙布包裹置与患部,教给患者用足跟自己踩仪器的另一级(注意电流要从小到大),效果显著。
4,常用穴位
神阙,气海,长强,承山,髀关,龈交,二白,痔疮点,百会。便秘加大肠俞,支沟。
18.坐骨神经痛
本病一般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络(臂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外侧)发生放散性的疼痛,常有发作性的加剧,夜间及步行时疼痛更甚。
治疗方法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主要用泄法。
常用穴位:环跳,秩边,殷门,阳陵泉,腰4----5夹脊,上髎,承扶,委中,承山,压痛点等。
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为宜,双手先用滑指循经络疏导,明显疼痛点则用强刺点按法,每个穴位3—5分钟为宜。每次15—20分钟,此症一般当时见效。一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19.糖尿病
本病主要是胰腺功能紊乱,造成糖代谢障碍而引发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倦怠无力,体重减轻。
治疗方法:以疏通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为主。用补法。
患者正坐货卧位,先整体疏导,以滑指法为主,轻度之中度电量,后循经穴点刺,逐穴调治。每次20—25分钟为宜,十天一个聊城,间隔一至三天进行下一个疗程。该病需长期治疗,疗效较好,并且不易复发。治疗中患者一般先是口渴减轻,夜尿减少,睡眠改善,走路有力,尿糖下降,继而血糖下降,继发症状缓解。
常用穴位:肩井,肺俞,膈关,彝俞,脾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然谷,合谷,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