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教育呼唤的是改革,呼唤创新。新一轮教育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创新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基石的基础教育的重大使命,小学数学教育则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从细节抓起,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起,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适应需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挑战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则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下的新目标。
首先,明确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实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新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从事创新行为所必备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要转变“课堂是教师的”观念,还课堂于学生。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类型学生的创造潜能。因而,教师尊重、理解、爱护学生,形成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创新的过程,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再次,给学生创设思维的平台,尽可能以机会带动学生思维,创造性地挖掘内在潜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现成功的喜悦。一方面,老师尽可能为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得到相应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学生由初步感知到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创造奇迹。
最后,树立学生新的人生观、人才观,使学生逐步在创新教学中感受到“变原来的要我学为今后的我要学”,成为一代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朝着更高目标奋进的新型人才。
二、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教师备课中的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能给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合理之路。为课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增添佐料,再经过教师的调配,成为学生们可口的食品,这就要教师从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入手;(1)教学目标要融入创新精神;(2)教学过程可以灵活,适应学生思维发展而有所创新;(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单一,不枯燥乏味,让学生尽情享受知识快乐;(4)师生活动创新自如,学生自由但不放纵,教师放开但不散乱,师生互动配合默契:(5)课程流程要新、活;(6)问题要创新。
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这意味着人人都可创造,也能创造。因而,教师要从课堂中的创造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这就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自由、和谐、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立起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从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同时留给学生质疑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气氛,给学生鼓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质疑热情;同时教师要善问,示范性地教育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学会逐渐质疑,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留时间去质疑、思疑、解疑、锻炼学生大胆质疑能力。
(3)动手操作,注重实践创新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思维与操作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折等方法,动手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其中穿插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导换,并说出理由,在争论、共鸣之中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凭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4)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
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3.课下作业的创新
优化教学作业的设计,避免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完成作业,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我把作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主型作业,包括:(1)弹性作业。根据学生客观差异,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比如,布置作业时设置三类题目:基本题,紧扣当天内容、巩固新知:基础题,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布置,增强自信:发展题,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2)合作型作业。如,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小组长负责,编制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实现,主动学习意识得到激发和增强。第二类是生活型作业。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完成数学作业,从书写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离不开数学。它包括:(1)实践型作业。如,学习质量计量单位时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有几个?学习了比的应用后可安排学生调制菜或配对饮料。(2)调研型作业。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一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同学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呢?全校呢?
4.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检测的导向,实施教育必须发挥评价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潜能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悉心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受创新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信心十足。同时,教师还要建立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标准,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