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经济力削弱。
中国投资体制很不完善,不能有效分配投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投资率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由于中国金融体制仍然由国有大银行主导并受政府的强力干预,资金分配不是以效率为主要目标而是牵涉很多非经济因素,导致投资效率很低。大量投资流入到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和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回报率极低,而效率高收益大的民营企业却受困于资金短缺。
中国难以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政府推行的亲商政策也难以持续。随着土地成本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无法继续提供廉价土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升温,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也能带来GDP增长并可使政府获得巨大的收益,土地征收拆迁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不再愿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大量廉价土地。
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对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也逐步减少。从2007年起,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对国内企业的征税力度也有所加强。
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削弱了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吸引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优势。但从2005年以后,新增劳动力数量逐渐下降,出现了劳动力短缺。2005年以后新增劳动力数量下降主要原因,一是1980年代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瓶颈。从2005年起,东南沿海和华北京津地区劳工荒越来越严重,2009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出现劳工过剩,但到2009年中再次出现劳动力短缺。
新《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劳工权利的保障,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更高,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2007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削弱,部分企业开始把生产基地向越南、印度转移。
总之,原有体制下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个要素正在弱化,原有的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外贸高速增长、政府推行亲商政策、劳动力成本低,形成了一种非均衡增长模式。但目前投资外贸的比重已经极高,亲商政策困难重重,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原有体制下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如今也在经历着“瘦身”行动,这个行业就是铁路。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兴建高速铁路,如今当局已着手对负债累累的铁道部进行调整。
面对不断高企的通胀,中国陷入了两难境地:遏制通胀的行动正在破坏试图使消费者成为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努力。未能减少对出口和投资支出的依赖,导致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伦敦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分析家估计,2010年中国个人消费已降至GDP的34%,为中国3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就在10年前,这个比例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