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酒业协会指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该协会称,塑料制品(设备)在白酒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
白酒塑化剂再一次让人想起了三聚氰胺的可怕。虽说自酒企使用塑料制品开始,近40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致病案例,但并不等于塑化剂没有给消费者产生严重的健康安全危害,毕竟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潜在的、隐蔽性的,一些疾病的产生很难排除塑化剂的影响。
只是,“塑化剂”于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去年,塑化剂风波就曾在台湾地区酿成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危机,吃的喝的“无所不毒”,以至于当地民众闻“塑”色变,据报道,有的产品还销往大陆。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确实做出了一些反应,如国家质检总局在台湾塑化剂风波爆发后随之公告,从6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问题产品,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并已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问题是,时隔一年多,塑化剂竟然在大陆白酒行业又掀起了一次安全危机,值得追问的是,我们对“塑化剂”的反应为何如此迟钝,眼睁睁看着危机的转移、爆发?没有及时吸取教训、采取行动的后果,使一年多以后,危机爆发在了我们的身上。
去年台湾塑化剂风波当时就给我们不少的警示,其后果已经酿成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危机。再说,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商品流动频繁,塑化剂产生的原因与传播的社会逻辑,比如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靠做假以降低成本谋取暴利等,在各地都相差无几,且大陆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卫生标准等,并非是铁板一块,既然台湾会发生塑化剂风波,那么大陆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塑化剂风波之中。
可惜的是,虽然相关部门将塑化剂列入了黑名单,明确了相应检测办法,却并未趁机掀起严查与整顿之风,以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结果使得检测与查处有名无实;即便是酒协做了大量的调研,但却并没有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没有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作出必要的提醒和警示,没有针对塑化剂含量拿出针对性的安全举措。以至于,当酒鬼酒不幸踩中塑化剂的地雷,就立刻引发了白酒行业的地震。
台湾“塑化剂”风波导致的食品安全危机给我们的警示并不小,可惜我们没能有效地吸取教训并转化为行动,这值得好好反思。就相关职能部门而言,不能等到引发严重后果后才被动发力,行业协会等也需站在消费者的位置,审慎对待任何安全问题,绝不能迟钝地应对。为消费者利益考量,也就是为整个行业考量,任何侥幸的心理,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忽视,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