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机械造纸大量上市,如今手工造纸术难觅踪影,可是在明溪县枫溪乡熊地村的洪家山仍完整地保存着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村民曾明妹的家庭作坊里,那古朴的木质工具、盛纸浆的石槽、篾席垫底的踩塘、抄纸用的扛帘,仿佛都在向世人诉说历史的沧桑。
洪家山现在仅剩两三户老人在沿袭千年的老工艺了。曾明妹在纸棚里年复一日地从事手工造纸,虽说辛苦,却很惬意,她享受着传统工艺给她带来的乐趣。“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历史
客家先民南迁时,将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技术也带到了现在的客家居住地区。闽西北,漫山遍野生长着得天独厚的造纸原料——翠竹,先民们独具慧眼,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造纸,并将造纸技术不断改进提高,流传至今。
明溪县旧称归化,造纸历史悠久,明、清及民国初期就很繁盛。民国版《福建通志》29册载:“……所鬻竹纸、贡纸则来自归化、连城内地。”有关历史文献也记述汀洲府的纸以归化、连城、长汀为最,曾为贡品。明清时期,造纸业的繁盛促进了色纸加工业的发展,《福建通志》载:“归邑红纸最佳。”当时明溪的苏木红纸畅销全国很多省市。
民国初期,明溪手工纸槽作坊遍布全县60多个山村,槽户有110户,从业人员达1600人,当时全县最高年产量可达1万担。品种有大广纸、毛边纸、玉扣纸、青皮纸、内山纸等。
习俗
手工造纸有何习俗呢?笔者走访了当地的老手工艺者一探究竟。
1940年出生的老李,在明溪从事了三十年的手工造纸生涯,并在多个乡镇的纸坊工作过,是造纸“专家”。
据老人们介绍,造纸还有一定的习俗呢。每年谷雨过后五六天,便可以上山“砍竹麻”,头一天开砍必须举行“敬山”仪式。凌晨时分,人们上山挑选一根最大的毛竹,奉为“竹母”,之后焚香点烛敬奉它,就可以动手砍竹子了。
造纸前的原料准备就绪后,纸商 (俗称槽户老板)择良辰吉日正式开场。开场前要供奉蔡伦神位,以牲醴奉祭,酒肉招待造纸工人,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烧纸,杀鸡开花,奉祭蔡伦神位,谓之“做神福”,直至全场纸完工。
解放后此习俗不再延续。
工艺
现年56岁的曾明妹说道:“我们洪家山祖祖辈辈靠纸业吃饭,家家户户都会此门手艺。我童年时就学会了,12岁便开始帮忙了。”枫溪乡是明溪县的“西伯利亚”,山高地偏,而洪家山又是该乡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地势陡峭,毛竹丛生,手工造纸成了村民谋生的手段。不过,他们主要生产土纸。
曾明妹的纸棚很简陋,可是作坊里设备齐全。在洪家山土生土长的曾长辉告诉笔者,客家土纸,又称草纸。造纸按照沤料、煮浆、捣料、漂洗、抄纸、榨纸等程序来制作。春季,斫下即将开枝长叶的嫩竹,放在湖塘里腌制几个月,然后踩烂打成纸浆,再用竹帘抄成水纸,最后榨干、焙切,便成了上市的草纸。
内行人说,整个手工造纸过程共28道工序,非常繁琐。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清代的长汀学者杨澜称此:“其用力艰而成功薄,巧心劳手,百工之事,此为最矣。”
用途
历史的尘烟弥漫了昔日的繁华。而今,手工纸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是这种手工草纸为何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盛行呢?
土纸名虽“土”,可是具有韧性好、吸水性强、纸面光滑等优点,用它来包东西可以不走味、防止受潮、防止虫蛀、有保鲜等功效,一直受民间青睐。
山区以客家人居多,且盛产茶叶,茶叶最怕异味,手工草纸是绿色产品,既无异味又吸水,是茶叶内包装的理想材料;客家美食盐焗鸡只有用上土纸才为正宗烹制;卷烟未普及之前,客家人都用草纸当指卷烟丝抽;每逢初一、十五,客家人都要给去世的祖先焚香烧纸,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更是他们铁定的焚纸敬祖节,需要大量的草纸……正是这些原因,手工草纸才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久盛不衰。
笔者还探寻到,手工造纸是客家人眷恋的一种生存方式。纸棚是温暖的,山里人平等大度地对待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参透生存与命运,慢慢滋生一种从容、坚忍、悲悯和博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