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B2B电子商务平台

2012年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例

   日期:2012-12-30     浏览:128    评论:0    


    工业明胶制"毒胶囊"

    时间:4月15日

    地点:浙江

    罪魁祸首:工业明胶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在浙江省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白袋子明胶"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此种明胶多以皮革废料制成,易出现重金属铬超标。

    药品本来是防病治病的,是有益于人的健康的,如果作为药品外衣的胶囊铬含量超标,成了"有毒胶囊",那么药品就将对患者产生正常范围之外的、不可预知的毒副作用。患者吃被"有毒胶囊"包裹的药品的时间越长、剂量越大,身体健康遭受不必要伤害的风险就越大。(专题:食品行业“工业明胶”事件)

    蜜饯制作过程触目惊心

    时间:4月24日

    地点:杭州

    罪魁祸首:添加剂

    2012年4月24日晚央视《消费主张》对蜜饯生产加工的明察暗访,杭州部分蜜饯生产厂家肮脏不堪,工人随意增加添加剂,伪造检测报告,随意更改生产日期等,一些蜜饯加工厂的制作过程触目惊心。

生产原料来自山东临沂"黑工厂".在山东临沂市的蒙阴县和平邑县,加工桃肉的厂很多,但大都没厂名和卫生许可证。同时,晾晒的桃肉,都是在路边的露天水泥地进行盐渍加工。央视记者分别在沃尔玛、世纪联华、家乐福等超市,买了标称为杭州超达食品有限公司、杭州灵鑫食品有限公司、杭州百怡食品有限公司等多个厂家生产的多个品种的蜜饯,送往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验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了国准要求的最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三倍多。(专题:蜜饯食品生产“乱象”)

    啤酒添加工业甲醛

    时间:6月13日

    地点:双辽市

    罪魁祸首:工业甲醛

    2012年6月13日,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端掉了一个位于辖区双辽市的制售伪劣啤酒的黑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该窝点自2012年2月以来,先后大量生产假冒"小麦王啤酒"、"青岛纯生啤酒"等13个品牌啤酒,犯罪嫌疑人在啤酒里加入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工业盐酸和强烈致癌和促癌的工业甲醛,并将这些销往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涉案总价值1300余万元。四平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其中最严重的超标4倍以上,达到10.6毫克/升(标准要求为≤2.0毫克/升)。而甲醛是一种致癌的有毒有害物质,国家明令禁止向食品中添加。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